上汽大众:AI赋能智能座舱用户体验
2025年4月25日,在汽车消费趋势洞察大会上,上汽大众生态域用户体验设计负责人李云逸表示,当前,用户已高度接纳AI,并期望AI能在效率提升、情感陪伴、个性化创造等方面发挥作用。在用户体验设计中,AI可提供丰富的知识库参考,助力思维拓展,并催生了新的生活方式。李云逸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,阐述了AI在不同需求层级中扮演的角色,如守护者、陪伴者和赋能者,从而满足用户在生理、情感和精神层面的需求。
李云逸还介绍了AI在人机交互方面的赋能作用,包括实现多模态感知、主动交互和情感化设计。上汽大众在车内推出了AVATAR形象,通过AI技术实现丰富的语音互动和表情表达,增强了用户的情感链接和归属感。
上汽大众生态域用户体验设计负责人
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:
年轻人与AI:重塑生活方式
当前,对于新事物、新科技接受度较高的用户成为用车的主力群体。对于这类用户,在非出行场景中,他们已在很大程度上接纳AI的应用。例如,AI已赋能社交场景,助力提升学习和工作效率,用于健康管理,为生活提供建议,还能为创意活动提供支持。
在用户体验设计和场景构建工作中,AI能够提供客观且丰富的知识库参考,助力思维拓展。我认为,许多AI需要我们去“驯养”,与此同时,AI也反过来催生了诸多新的生活方式。
我向Deepseek提问,现在的年轻人对AI有哪些期望?Deepseek给出的答案包括:效率提升;情感陪伴与孤独缓解,期望AI能作为更拟人化的伙伴给予陪伴;激发个性化和创造力,便于用户进行创意表达;伦理和隐私保护,使用AI时,人们常担心隐私泄露和伦理问题;使用方式简单,用户不希望像学习新语言一样学习AI的使用,所有AI工具应尽量降低用户学习成本。
图源:演讲嘉宾素材
AI与出行需求:从角色到场景
明确用户对AI的期望后,便衍生出需求。我想结合出行需求探讨,当面临出行需求时,AI应扮演何种角色。我们做用户体验设计时常会接触马斯洛需求理论,从最底层的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,到中层的情感归属与爱的需求、尊重需求,再到最高层的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需求。重新审视马斯洛需求理论,我们发现AI在每个层级都可扮演相应角色,进而可依据AI的这些角色,探讨在不同需求层面,AI能为用户提供何种场景。
图源:演讲嘉宾素材
在最底层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层面,AI可扮演守护者角色。例如,通过车内摄像头、方向盘或各类穿戴传感器,AI能够监测用户的疲劳健康状态;在主动驾驶安全方面,AI可提供主动安全防护,预判驾驶风险,实施紧急避险辅助;结合车内传感器监测,AI可进行环境自适应调节,营造最适宜人体的环境;在数据隐私安全方面,AI支持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,保障隐私保护。
在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方面,我将AI视为陪伴者。在探讨用户体验时,“陪伴”是我们经常提及的词汇。在车辆功能体验设计中,若能赋予陪伴属性,便相当于赋予车辆生命力。当AI作为陪伴者时,可探讨以下场景:场景化情感陪伴,在不同场景下,AI化身不同伙伴,给予用户情感支持;赋能语音对话,使其更具温度、更拟人化,接近真人对话方式;实现多模态情感交互,通过检测用户语音、面部表情感知情绪,并据此调整交互策略;赋能社交活动,包括与其他车主以及亲友之间的社交;AI还能在情感上赋能个性化和专属感。
以往虽倡导千人千面,但多由主机厂预测用户类型、分析需求,实现车机屏幕桌面等的可定制。有了AI加持后,能够通过深度学习用户习惯,依据智能化推荐并结合用户反馈,真正实现每个人专属的体验,使车内功能和HMI设计方向深度贴合用户个性。
精神层面,如果AI充当赋能者角色,应能助力用户实现精神层面的成长。例如,通过生态服务联动,提升用户生活效率;引导用户低碳出行,通过分析驾驶行为,辅助用户改善驾驶场景;赋能用户创意表达,甚至在虚拟元宇宙概念下,让用户创造身份,展现个人影响力。
人机交互:从功能到情感的跃升
从更具体的人机交互方式来看,AI能够赋能人机交互,实现从功能到情感的跃迁。今年年初,Deepseek备受关注时,我们一直在探讨其如何赋能座舱大模型。此前我们已有大模型语音交互,当AI进化到一定程度,大模型能够像高双商的人类一样与用户交流。AI可接受模糊、复杂甚至情绪化的语言指令,结合当前场景、多模态信息以及对用户的个性化分析,判断用户当下需求。在生成结果方面,AI可动态、实时地提供多感官体验反馈,反馈形式不限于语音,还可结合车辆各种控制源。另外,AI能够主动推荐,感知并匹配用户情绪。
图源:演讲嘉宾素材
关于多模态感知需求,此前单一模态交互存在诸多不足,例如手势识别,过于简单易误触发,过于复杂则要求用户记忆学习。直至AI大模型赋能,我们才真正能够识别语音、手势、生物识别、眼球追踪等多感官反馈,结合用户肢体表情判断真实需求,同时融合车内外信息,如当前场景、车内人数等,借助AI探寻多模态感知场景。
精准感知用户需求后,便可提供主动交互,这是一个循环过程。AI可以主动提醒、预判场景需求,向用户推送信息,同时收集用户有意或无意的反馈,优化AI算法,使AI能够持续优化,越来越懂用户。
另外,情感化设计至关重要,目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。一是打造拟人化语音助手,即便AI大模型性能卓越,若缺乏具象化对话表达,仍易被视为工具,而拟人化助手能够承载用户情感链接;二是通过视听表达,人是视听动物,可在车内营造氛围,通过视听环境变化迎合用户情绪,引发情感共鸣;三是提供情感化服务,例如在用户生日或特殊场景时,提供无实质功能但具情感链接的服务,增强用户对品牌的归属感。
上汽大众在这方面有所实践,2022年,我们在车内推出由品牌LOGO演变而来的AVATAR,其在语音互动时可展现丰富表情;2024年,升级为3D形象的AVATAR,不仅在语音交互时,在AI智能推荐时也能有更丰富表达,同时为用户提供多种皮肤装扮定制选项,用户还可通过照片定制自己或他人形象作为AVATAR。目前,我们正在规划下一代ID系列车型,将围绕AVATAR构建更智能、更具情感的体验,融入3D、空间化、游戏化等概念。
此外,我们在途昂Pro上搭载了百度文言一心大模型,今年2月接入Deepseek,赋能诸多场景,用户可通过其询问车辆相关知识、进行闲聊、生成图文,借助Deepseek提升语义理解能力。同时,我们拥有自主研发的AI场景引擎,能够进行主动出行建议推荐,提供一键场景化服务,未来还计划通过AI助力用户以简便方式生成场景建议。
AI与未来座舱用户体验
目前,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痛点,例如场景挖掘尚有很大空间;大模型对算力要求高,在实现及时反馈时需平衡成本;隐私安全方面,虽从主机厂角度认为某些设计体现人性化,但用户对隐私侵犯问题较为敏感,实际接受程度有待考量。另外,未来跨端互联和生态融合是重要方向。
当前,尽管车机已集成诸多服务,但许多用户仍倾向使用手机,原因之一可能是用户在手机上已形成深入的使用习惯和数据积累,难以在车机上重新构建规则。因此,跨端数据共享以及打通车内应用与外部服务,将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。
如果未来AI进一步发展,我们可以畅想,AI不仅服务于车内,还能跟随用户下车,全面接入用户生活圈,成为全方位的智能助手。未来车辆有望成为真正的第三生活空间,承载更多生活活动。
一直以来,我们致力于用户共创,通过OTA实现快速迭代。AI加持OTA,可推动车辆软件持续迭代,并在用户行为影响下不断成长,最终实现赋能用户精神世界的愿景。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