鲁东网 - 鲁东生活门户
新闻检索:
当前位置: 鲁东网 -> 新闻

养老接地气老人解难愁:申城长护险试点大力推进中

栏目:新闻    时间:2018-07-27 08:18   来源: 网络   阅读量:5806   

三伏天,天热,有件事,也很热——完成申城全年300万人次的老年居家照护,长护险试点大力推进中。

今天,“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”提交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审议。今年1月1日起,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在全市推开试点,上半年共受理申请12.6万人次,新增服务老人9.4万人,累计提供居家照护服务近200万人次,超额完成今年市政府实事项目“为符合条件的长期护理保险参保老人提供300万人次的居家照护服务”上半年目标。

申城养老民生保障要坚持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,统筹做好底线民生、基本民生和质量民生,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。人们关注:“三条路径”如何保障300万人次居家照护?

图说:瑞金街道长者照护之家里,老人们在活动室里玩套圈圈,动脑又动手周馨摄

拓宽渠道提升老人支付能力

申城养老服务保障,一大要素就是支付能力保障。从2004年起,申城实施养老服务补贴制度,为经济困难的老人发放养老服务“补贴券”,至2017年底,市区两级财力投入约17.9亿元,惠及12.66万人。“今年1月起,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全市试点,拓宽支付渠道,提升老年人支付能力有了制度保障。”市民政局副局长蒋蕊说。

支付能力,准确地说,是老年人养老照护的支付能力,是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根本杠杆。曾经,困扰“居家照护”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:支付能力。一些在医院治疗可以享受医保的项目,若改为居家照护,便无法享受医保。扩大居家照护覆盖范围,亟需拓宽支付渠道,提升筹资支付水平。

2016年实施的《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》明确:发展改革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、民政、卫生计生、财政等部门应完善老年护理筹资、评估、支付、服务、监管等体系,探索建立符合本市实际的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,保障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。

今年1月1日起,在经历了区域试点之后,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全市推开试点。吴坚、李华等多位市人大代表多年关注医养结合,他们认为,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制度,长期护理保险,正是通过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,对经评估达到一定护理需求等级的长期失能人员,为其提供基本生活照料,以及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服务或资金保障。无疑,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,将有效拓宽支付渠道,缓解失能老人的家庭风险。

申城首家居家照护专业机构“福寿康”经历了“长护险”从个别区试点到覆盖全市的过程,案例表明,假如评估后老人在家一周接受5次服务,每次费用65元,一个月费用为1300元,其中,医保支付90%,即1170元,老人个人支付10%,即130元,大大减轻了老人的经济负担。

曾经,失能老人享受专业居家照护,一大障碍就是费用问题,长护险让费用问题变得轻松。今年,为符合条件的长期护理保险参保老人提供300万人次的居家照护服务,是年度市政府实事项目的既定目标。“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”显示,下半年申城将持续用力做好民生工作,统筹做好底线民生、基本民生和质量民生,加强养老服务和社会保障。

畅通信息“养老顾问”广泛布点

长护险,很好,可是,怎么申请呢?南昌路44号,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,元旦一过,中心就接到了不少咨询电话,大家都在问,长护险是否只能在户籍地办理,统一照护需求评估怎么做?“我们答复老人,‘长护险’申请全市通办,在居住地通过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就近办理,更便捷。”瑞金二路街道民政工作负责人员乔精敏说,长护险接地气,半年来的咨询电话没停过。

这样的热点问答,不只发生在南昌路44号,还有申城各个街道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。的确,多数市民都不熟悉养老政策,不了解养老资源,养老服务信息不对称。推广长护险制度,如何解决供需对接的“最后一公里”?

今年上半年,市民政局试点推出了“养老顾问”制度,畅通养老服务信息,打通养老供需对接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主要涉及三种类型——

街镇顾问点设立在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或者分中心,依托现有的工作力量以及街镇其他养老工作管理人员作为养老顾问。

村居顾问点设立在居委会、村委会,依托居村委成员作为养老顾问。

专业机构顾问点设立在社区专业养老服务机构,机构管理或者服务人员作为养老顾问。

“养老顾问,主要帮助老人和老人家属咨询养老政策、链接养老资源、提供养老建议,甚至制定养老方案。”蒋蕊说,今年5月以来,全市分两批共推出104家社区“养老顾问”点,培训了200多名“养老顾问”,服务老人近万人次;下半年“上海综合为老服务平台”将运用大数据平台和智能化分析推荐技术,重点开发线上“智能养老顾问”,为老年人提供自主查询、智能向导服务。

图说:老人在瑞金街道长者照护之家多功能活动室里画画、下棋,不亦乐乎周馨摄

专业评估优化养老服务供给

进入三伏天,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王徐玲医生,除了忙门诊,还要忙评估。王医生和上海康乐家社区服务发展中心的项目助理李嘉薇,要不停地赶到社区老人家里,这两位“客人”有同一个身份——评估员。在长护险制度试点推进中,评估员是一个重要角色。

长期护理保险的对象,都是长期失能人员,需要对失能程度、疾病状况、照护情况进行评估,才能确定照护等级,实现照护服务与老年人照护需求的合理匹配。依据统一需求评估得出的照护等级,是申请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、养老服务补贴等政策的前提和依据。

目前,评估等级分为——照护1级、照护2级、照护3级、照护4级、照护5级、照护6级,以及其他情况。这“其他情况”,包括未达到照护1级,以及建议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的。其中,评估达到照护2至6级的,可以享受相应的长期护理保险服务。

“统一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体系,有利于促进基本养老公共服务与养老服务需求的有效对接、公平匹配。”蒋蕊说。

2014年,申城整合卫生、民政、医保等领域各自执行的老年人身体状况评估指标,形成统一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参数和照护等级标准,照护等级分为1-6级,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对老年人进行评估,提出评估结果。2015年开始在部分区试点,2016年逐步向全市推广。伴随长护险制度的探索推进,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,又成为长护险的准入门槛,老年人根据评估等级,享受相应的长护险待遇。截至今年6月底,全市累计申请12.6万人次,已评估10.4万人,符合长护险照护等级9.5万人。这些评估结果,为申城继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提供了重要依据。目前,全市已成立32家区级评估机构,评估网络初步建立。尤为值得一提的是,全市完成培训获得证书的评估员已达10641人,其中A类4374人,大多原来即为养老类评估员,以及护士;B类6267人,至少具备职业助理医师资格,大多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。

迄今,取得资质的评估员已经覆盖全市各街镇,众多专业评估员,就像王徐玲医生、李嘉薇那样,在酷暑天里,也还在为老护险需求评估奔忙。这样的专业队伍,让长护险公平合理地覆盖应覆盖老人,有保障。

记者手记

体面养老品质生活

申城,已是名副其实的“长寿之城”。2017年百岁寿星突破2000人,每10万人中百岁老人已达13.5人。截至2017年底,申城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为483.6万,占户籍人口的33.2%;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0.58万人,占比5.5%。

来自市发改委的信息显示,2020年,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老年友好城市,营造浓厚的尊老敬老爱老社会氛围,让老年人生活有保障、有体面、有品质。

众所周知,上海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早、老龄化程度最深的超大城市。长期以来,申城老龄事业备受关注,“五位一体”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——服务供给、社会保障、政策支撑、需求评估、行业监管,也在万众瞩目中持续推进。

但是,较之市民不断增长的需求,养老事业难免仍有差距。何况,面向全球、面向未来,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,上海要打造令人向往的品质生活新高地,增加多层次、高水平公共服务供给;在这当中,依法开展和不断推进老龄事业,也是打造品质生活新高地、提升上海城市能级的必然要求。

目前,市人大常委会正在就养老保障开展执法检查。执法检查,有问题导向,着重了解法律规定执行不到位、发展不平衡、不充分的瓶颈问题;有需求导向,着重了解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,以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又出现了哪些新的需求;有效果导向,就是要用实实在在的数据和事例说话,让全社会看到申城养老事业的推进成效,让人们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。

所有监督,努力推进的一个目标正是:国际老年友好城市。到2020年,申城将实施一批养老服务能力提升项目,推动养老设施建设均衡、优质发展,全市养老机构床位达到15.9万张;实施一批适老环境建设项目,为老年人创造无障碍生活环境;不断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。

想想看,当你老了,头发白了,睡意昏沉,炉火旁打盹……这时候,不只有青春可以回忆,有家人可以陪伴,更有坚实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可以依靠,比如,长护险和居家照护,是不是很幸福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